top of page
Search

跨領域的論文寫作: 漫談


原本以為自己在學術論文寫作已經不是菜鳥了,但是還是卡關非常久,每天有空坐在電腦前就開始連線各類英文修訂寫作程式,開始日夜兼程的打字。但寫作真的是一個拉鋸戰,常常早上寫了500個字,晚上又改了300個字,前進非常緩慢。連到北歐去旅行還抱著筆電在渡輪上或者是旅館內打字。對我來說,這個跨領域寫作卡關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專業知識的缺乏。

在學術寫作上,使用專業知識來邏輯性地包裝你的故事是必要的。成人教育學當然是一種專業,主要是運用認知心理學的原則來設計課程。簡單的說有三個重點,

第一,是要訂立很明確的學習目標,讓學生知道要學什麼,學習之後應該要產生何種行為上的改變。

第二,課程內容的深淺能夠符合學生的程度,新舊知識必須雜陳,使用鷹架理論讓新的知識能夠很順利的跟學生的固有知識連結在一起,而將對這門學問的知識順利地往前推向原來不知道的境界。這個就是需要利用學習的科學來編寫教材,很多老師上個一個小時的課居然丟了200張英文投影片,這對學習者來說就是產生一個很大的認知負荷。就我自己的經驗來說,老師這麼做應該就是他並沒有想要教會我什麼東西,但卻要對外表示他已經盡責 把他所知道的知識一股腦兒的交給了我。這種行為還比不上YT上的許多中國的知識型網紅,如烽火照東南或自說自話的總裁等,他們在準備節目比這用心多了。在這種狀況下,即便是有學習動機的學生,面對這種編排混亂的教材真的也是不知道該從哪裡學起。

第三就是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也就是給學生來個考試。考試的目的除了是想要了解學生在學習之後到底有沒有達到老師想要的行為改變,也是一種刺激學生產生學習動機的方式,所以以考試為導向的學習是非常符合人性的。 因為考試的結果常常伴隨著獎懲機制,如同巴夫洛夫的制約理論,大部分的學生還是會根據獎懲的比例原則來學習。

反思我自己在還沒有進入這一個教學專責主治醫師的工作的時候,我自認有使用類似的原則來教導醫學生,但是我沒辦法用教育學的語彙來正式地說明我是使用什麼教育學的武功心法來編排我的課程。身為一個醫生以及臨床教師,我們所採取的模式是做中學,我們也只是期待學生能夠學到能夠獨立解決我們現在每天所遇見的臨床問題的能力,將來變成我們的同事。所以也覺得我們並不需要接受什麼醫學教育的相關訓練,才能讓我們學習擔任一個稱職的臨床教師。”See one ,do one, and teach one” 就是我們的圭臬,像是在少林寺學武功就是要打倒十八銅人以後才能下山一樣,我們的學習與評估就是如此簡單,可能還有”粗暴”(或許用”武斷; arbitrary”比較貼切)。所以要讓具有傳統掃地僧心態的我來寫這個具有正式框架的醫學教育論文,真的非常像是在一條很漫長的山路上騎一輛破舊的腳踏車,除了要很用力踏才能前進之外,有時候還會落鍊或是輪胎漏氣之類的問題,要把車子停下來在路邊修理一下或是求助旁人才能上路,完全不是一種已經準備好的狀態。還時常被藏經閣的方丈洗臉,心情更是苦悶。但是要成就一家之言就是需要很多的學習,即便慧根深藏的慧能禪師,還是需要從砍柴搗米的掃地僧開始。在這裡就跟同好們不定時地分享一系列的寫作SOP,跟有緣人一起來同喜。

第一篇要分享一篇刊登在《醫學教育展望》(Perspectives on Medical Education; 2022 IF: 4.113)期刊 2015的一篇短論: 加入對話:啟動 '問題/差距/掛鉤 "模式來寫作你的背景段 ("Joining a conversation: the problem/gap/hook heuristic")。這是澳洲雪梨大學的Lynn Monrouxe 教授,也就是我們醫學教育中心的精神領袖大師,在看完我的第一版論文的時候,送給我一篇文章來開示我該如何做好一個背景段的寫作,弟子念完深有所感,請待下回分解。



46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