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我將大部分時間投入心臟胚胎學講義的更新,為即將到來的醫學系四年級學員授課做準備。這次更新源於一個重要發現:現有教材主要為醫學系六年級設計,偏重第二階段國考的臨床案例診斷與處理,與第一階段國考強調的解剖學、胚胎學知識記憶存在明顯落差,亟需補強。
面對教材補強,我有兩種選擇:一是走捷徑,僅依賴AI助手搜集零散知識點並置入教材;二是走直路,深入思考如何串聯知識斷點,以流暢且合乎邏輯的敘事方式與原有教材無縫結合。前者雖能快速解答考題,卻可能使學習淪為機械式記憶;後者雖耗時費力,卻能培養學員建構系統性思維模式。
我最終選擇走直路的原因在於:若教材製作者只是堆砌知識的巨石陣,而非編織出經緯鮮明的思想體系,學員又如何能從中習得邏輯思考?這讓我想起大學時期的內科學學習經驗。Harrison的內容過於零碎難懂,而Cecil則以清晰的邏輯幫助我理解疾病的病理生理機制,進而有效進行鑑別診斷。這段經歷讓我深刻體悟到:教材製作者的敘事能力(Storytelling),即如何使讀者能輕鬆理解、吸收並應用教材內容的能力,在提升讀者的學習經驗方面,是遠比任何先進教育科技都更為關鍵。
為提升教材的敘事品質,我大幅修訂內容,並發現與修正了過去文字與繪圖上的謬誤。正如古人所云:「真理越辯越明。」要真正「串聯知識點」(connect the dots),我必須站上更高的視角,俯瞰整體架構。儘管ChatGPT-4、Perplexity、Gemini 2.0等AI助手大幅提升了我的資料探索與認知能力,但最終,成就一切的關鍵仍在於我的動機,而這份動機,往往來自於外在環境的需求與內在目標的驅動。
多年來,我透過個人網站搭載數位教材,致力於推動翻轉教學。日轉星移,網站內容與教育軟體的連結日益豐富。在這個過程中,我逐漸意識到,我已建構了一個完整的學習生態系。這個生態系是活的,是因為國考題目逐年增加,不斷驅動我更新與擴展教材內容,同時也迫使學習者面對不斷上升的知識深度。因此,我發現這個生態系在擴張之際,產生了一個對教育科技的核心需求:如何運用教育科技降低學習者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的認知負荷?
為此,我導入自製的 MyGPT 作為個人化助教,以更友善的方式協助學員釐清知識盲點,促進他們連結新舊知識,深化對主題的長期記憶。這種學習模式,正是建構主義精神的體現。在當今強調自主學習的時代,學習者亟需一位貼心且博學的助教,隨時排除學習障礙,助其行穩致遠。這正是生成式 AI 在教育領域的重大應用價值。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