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哈,今天比較悠閒,有時間來管理我已經長草了的頻道。
現在我要談談這個"胎兒循環"的電子書為什麼花了很多時間才上架。因為在錄影帶製作之後我忽然發現裡面的附圖有些錯誤--也就是在肝臟裡面肝門靜脈、下腔靜脈、還有靜脈導管的相對位置我畫的左右不正確。因為這個錯誤可能會影響同學們將來到肝臟外科學習肝臟背面肝門(liver hilum) 處的構造,而且放在網路上的東西我們一定要力求正確。
根據前蘇聯發展心理學家Lev Vygotsky提出的近側發展區間(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學習理論,看過我的胎兒循環錄影帶的同學,聽我說了”臍靜脈跟肝門靜脈匯合後會變成靜脈導管,然後在肝臟外進入下腔靜脈。而臍靜脈將來會退化為圓韌帶,靜脈導管將來會退化為靜脈韌帶。”那當他學習肝門構造時,就可能想起這兩個韌帶原來是在胎兒時期位在肝臟的左邊的臍靜脈和其延伸的靜脈導管演變而來,它們一起形成了肝臟後方左葉與方葉和尾葉的界線。經由我的提醒,就幫他們把這兩個在不同時期學到的知識串連在一起,讓他們了解這是同一個東西,只是隨著時間演進產生了一些變化。所謂溫故而知新,想要提供一份讓學生能夠有效自我學習的教材,就是要讓學生從本身已具備的知識裡面去認識新的知識,把他學習過的知識點能夠盡量連結在一起,形成一個合乎邏輯的知識線。所以我在製作教學錄影帶的時候,會盡量用這樣的方式來提醒學員注意新知識與舊知識的連結,這樣他們就會不需要我在現場說明,也可以理解大部分的課程內容。到了師生見面的時候,就是可以利用問答再來學習應用這些知識。這也就讓學生的學習效能可以從米勒學習三角的最底層”Knows”上升到一層到”Knows how”。寫到這裡,感覺到自己這個醫學教育研究所好像也不算白念了,還是有放一些東西到腦袋裡。給自己拍拍手鼓勵鼓勵!
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