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Writer's pictureWu MengYu

"醫學教育與評鑑"課後感


本學期的"醫學教育與評鑑”課程,是對我們研讀醫學教育碩士的學員來說非常重要的一堂課。方基存 教授在這堂課裡面讓我們看見醫學教育評鑑的發展歷史,以及目前台灣在對於醫學系或是教學醫院中重點疾病治療等方面的評鑑條文,讓我們除了學習醫學教育理論之外,能夠更深入的去思考,在制度面我們該如何應用適當的教學理論來設計符合評鑑標準的教學活動, 這對於教學專責主治醫師來說是非常實際的任務。 以外科醫師的身份來擔任教學專責主治醫師近兩年, 我常常感到非常無助, 找不到mentor,只好自行摸索發展的方向。從2016年擔任本科的TMAC評鑑的負責人的時候, 我感覺我們外科醫師所重視的教育重點並不是醫學評鑑認為的重點, 這個方向無法對齊的感覺讓我非常的焦慮, 但是也沒有人能夠提供給我一個非常完整的概念與協助。 從"醫學教育與評鑑”這堂課裡面,經由方教授的介紹,我對醫學教育相關評鑑的條文有了一些粗淺的認識, 這也就能夠讓我在設計教育訓練的時候有一個遵循的方向。

但如果教學專責主治醫師的任務只是要符合醫學評鑑的話,那這個工作是沒有辦法受到外科同儕的尊重, 因為這似乎在學術上不足以構成一個專業, 也沒有辦法說服自己與他人,我們所做的這些事情,是能夠幫助下一代的醫生有效學習與成長的。為了脫離這個惱人的迷障,我最近從亞馬遜書店買了一本名為”Advancing Surgical Education: Theory, Evidence and Practice”的書, 希望從這本書裡面學習到”外科醫學教育”這個主題的完整知識。 這本在2019出版的書是由英國,美國還有澳洲的外科醫師教育家所共同撰寫的, 在書裡面介紹英國倫敦的帝國學院還有雪梨大學是有外科醫學教育的碩士學程, 這令我還蠻驚訝的,因為我以為這是一個相當小眾的議題。 在前言中, 倫敦帝國學院外科醫學教育碩士學程的負責人(也是一個外科醫師)開宗明義就說,外科醫學教育的中心就是兩個字, “innovation”(創新)與 “governance”(治理) , 我覺得這真是非常貼切,也像是聖經裡面的創世紀中神教導亞當做的工作(給神所創造的萬物取名字還有照顧他們)。

關於“innovation”方面,我們外科醫師的教育,其實就是教導我們的各級住院醫師成為我們未來工作的夥伴。所以傳統上外科醫學教育的精神,就是透過學徒制進行"做中學"的一個過程。 因為外科技術又不斷的朝向微創手術來演化, 所以外科醫師以及他們的學徒也就必須要不斷的學習適應新的科技所帶來的新型手術技術。為了顧及病人的安全,外科醫師在教導他們的學徒或是自我學習的時候就會需要使用特製的手術模擬器,只要有新技術出現,我們就需要設計新的模擬手術課程來教導下一代外科醫師。所以外科醫師的創新不僅僅是在外科技術的層面, 當然也是在外科教育的層面。 從這個角度來說,"simulation(擬真教學)"就是外科教育裡面的主旋律, 而外科醫學教育也就成為了許多令人興奮的尖端科技如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及混合實境(mixed reality)最先展示的場域。

另外,“governance”, 也許在這邊我們可以說”leadership”, 這更是一個成熟的外科醫師需要具備的特質。簡單的說, 因為外科手術都是需要一個團隊來進行, 各個成員間要如何配合主刀者的指令, 各司其職, 按部就班地順利完成手術的任務, 這就仰賴主刀的外科醫師的領導。更深層的說, 要領導科部邁向卓越,除了個人在同儕裡超群的表現之外(這相當必要,因為人都有"慕強"心理),更是要有明確的組織發展目標以及一套有效的人際關係管理手段,以有效地分配資源以產生預期成果。

另外,書裡面還有句令我深思的話, “評核是量化教育的手段” 。在沒有唸這個碩士學程之前,我只是在思考要怎麼使用有趣的方式來教學生做我在做的事情, 但是在進修的過程中我發現我忽略了”assessment(評核)”這件事,而這恰好就是評鑑的重點。如果我們沒有辦法去證明”學生有因為我們的教育而有正向的收穫和成長”這件事,那我們的教育就是沒有價值,就像農夫撒種了之後就會相當關心收成,因為他的目的就是收穫成熟的麥穗。所以我覺得方教授所設計的課程內容與教學理念對我有很大的啟發,不再因為誤解而對評鑑產生不滿,而是要從收穫學生成長的角度,來思考如何提升我給出的教育的手段和教學的品質。最後, 感謝您這兩年的教導, 也希望未來我能夠成為一個卓越的外科醫學教育家, 能夠對台灣新一代的外科醫師養成教育做出看得見的貢獻。

78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entarios


bottom of page